近日,世界知识产权组织(WIPO)发布的《2025年全球创新指数》(GII)报告显示银河策略,中国已超越德国,成为全球第十大最具创新力的经济体。
这一国际认可,与近期国新办“高质量完成‘十四五’规划”新闻发布会所介绍的科技创新成就相互印证,令人振奋。
从浩瀚宇宙到深邃海洋,从人工智能到高端制造,中国正以科技创新为支点,撬动中国式现代化全局,让世界感受到了中国速度与中国力量。
中国新质生产力成果不断涌现。
“十四五”期间,中国科技在多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,催生出强大的新质生产力,科技创新正在成为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和民生改善的关键引擎。
多项指标全球领先。
这五年,中国科技创新能力稳步提升,科技强国根基不断夯实。
研发投入领跑全球。2024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超3.6万亿元,较2020年增长48%;基础研究经费达2497亿元,较2020年增长超过70%;在量子科技、生命科学等领域取得一批重大原创性成果,高水平国际期刊论文数量和国际专利申请量连续5年世界第一。
研发人才总量世界第一。我国已建成世界规模最大且有质量的教育体系,研发人员总量稳居全球首位,为科技创新提供了不竭动力。
创新集群名列榜首。北京、上海、粤港澳大湾区三大国际科创中心的引领作用持续增强。其中,粤港澳大湾区的“深圳-香港-广州”创新集群首次超越日本的“东京-横滨”,跃居全球百强创新集群榜首。
这些亮眼指标银河策略,生动展现了中国正从全球创新的“追赶者”向“引领者”转变。
重大成果集中亮相。
近年来,我国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从研发走向应用,不断刷新世界纪录,展现出强大的转化能力。
在交通装备领域,新一代CR450动车组运营时速达到400公里,继续刷新“中国速度”;国产大飞机C919完成商业首飞并投入常态化运营,目前累计订单已超过1000架,成为中国航空工业的重要里程碑。
在太空深海领域,嫦娥六号探测器成功着陆月球背面并采样返回,实现了人类历史上的首次月背“挖宝”;自主设计建造的“梦想号”大洋钻探船在南海成功钻取到数万年前的深海沉积物,为研究全球气候变化提供了关键样本。
在能源电力领域,世界首座第四代核电站投入商业运行,光伏、风电装机容量稳居全球第一,白鹤滩水电站与三峡等工程共同构成“世界最大清洁能源走廊”。而今年正式破土动工的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工程,建成后的装机容量相当于3座三峡,将成为人类历史上最大的水电工程。今年7-8月,中国全社会月度用电量连续两个月破万亿大关,说明“超级电力王国”已经悄然成形。
在信息通信领域,中国已建成约455万个5G基站,占全球总量的60%以上,5G用户数突破10亿,在技术水平和用户规模上双双保持全球领先。
在军事装备领域,2022年6月,完全自主设计建造的首艘弹射型航空母舰福建舰下水。目前其海试工作正按计划稳步推进,并已成功完成多型舰载机的弹射起飞测试,标志着中国海军向三航母时代迈出了坚实一步。
这些成就共同谱写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崭新篇章,为民族复兴注入了强劲的科技动能,标志着我国已稳步跻身全球创新浪潮前列,正从创新大国向创新强国加速迈进。
新兴赛道加速成型。
当前的中国科技成就夯实了今日之根基,而对前沿领域的探索则正塑造着未来的竞争优势。近年来银河策略,中国在未来产业上频频布局,旨在抢占下一代科技革命的先机。
DeepSeek、文心一言、华为盘古等一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通用大模型不断涌现,在多项核心任务中表现优异,已打造上百个标杆应用场景,推动技术深度融入各行各业。
量子科技领域的创新步伐持续加快,2024年我国量子科技领域专利申请量已与美国接近持平。与此同时,以合肥“量子大道”、北京中关村量子产业园为代表的产业生态圈加速形成,汇聚了从核心器件研发到系统集成的全链条企业,成为全球量子科技创业的活跃区域。
加速布局人形机器人新赛道,集成了人工智能、高端制造、新材料等先进技术,有望成为下一代人机交互终端。2025年我国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将“具身智能”列入国家未来产业重点培育清单,明确提出“持续推进‘人工智能+’行动”,标志着我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战略布局迈入新阶段。
在全球科技竞争中,这些未来产业的迭代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进,不仅夯实了中国创新的“未来根基”,更共同驱动社会向更加智能化、高效化的方向演进。
中国科技成就背后的“硬核”逻辑。
中国科技创新成就的取得绝非易事。在面临外部技术限制和全球创新格局深刻变革的背景下,中国能够实现突破性发展,得益于多重关键因素的协同支撑。
战略引领聚合力。
党的十八大以来,党中央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。“十四五”期间,党中央通过成立中央科技委员会,进一步加强了对科技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,在战略规划、政策协调、区域创新布局等方面实现了高效统筹,形成了央地联动、部门协同的强大合力。
自《中国制造2025》国家战略实施以来,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取得显著成效,多数重点领域均如期甚至超前完成了阶段性目标。
从顶层设计的擘画到具体任务的落实,全过程充分体现了新型举国体制在组织重大科技攻关、优化资源配置方面的独特优势。
反观许多发达国家,其科技创新时常受到政策周期性波动、私人资本短期逐利倾向等因素的制约,这些因素影响了国家层面创新战略的持续性和稳定性。
产业体系筑根基。
作为全球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,中国完备的现代工业体系为科技创新提供了坚实基础。
产业门类齐全、基础设施完善、人才储备充足,共同形成了强大的聚合优势,奠定了中国作为“世界工厂”的稳固地位,并持续为“中国制造”向“中国创造”升级注入核心动力。
国际合作促交流。
“十四五”期间,中国国际科技合作走向纵深,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加速形成。
一方面,全方位、多层次的合作格局持续巩固。中国已与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科技合作关系,签署了119个政府间科技合作协定,加入200多个国际组织和多边机制。
另一方面,全球科技治理中的话语权显著提升。中国从国际规则的遵循者逐步转变为制定者,为全球科技发展贡献更多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。
从“世界工厂”供应全球,到“世界市场”汇聚全球,再到“创新实验室”赋能全球,中国被视为全球价值链中的关键一环,为世界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市场空间、投资机遇与增长动能。
“十五五”即将开启,中国将继续锚定科技强国建设目标,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,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更加澎湃的动力。
益通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